B体育官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通稿

信息爆炸时代影响思考 有人高举“拒看新闻”的旗帜manbet

  manbet有人形容今日为信息爆炸时代,每人每天均被各种各类的信息轰炸,甚至没有丝毫喘息的空间,当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就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手机,一连串的政治经济新闻来袭,身边不少朋友大叫吃不消,甚至头痛欲裂,希望可以暂时不接触新闻一阵子,却又担心放下手机一会后,世界变了样,而自己却懵然不知。对于铺天盖地的新闻,心情矛盾,既爱又恨。

  不过,即使是希望不接触新闻的朋友manbet,性质也只是相当短暂,过了一段时间,又会重新拿起。如果有人提倡“不如从此拒绝阅读新闻”的话,应该会被视为疯子,或者被讥笑一句:“你要回到洞穴里生活吗?”

  殊不知,在千里之外的瑞士,却有人高举“拒看新闻”的旗帜,呼吁现代人远离新闻,他的名字叫鲁尔夫.杜伯里(Rolf Dobelli)。这位杜伯里,当然不是洞穴人,亦不是拥有反社会人格,更非不吃人间烟火之辈,更没有被镁光灯摧毁人生的惨痛经历。

  恰恰相反,他在大学主修哲学与企业管理,并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曾是瑞航集团分公司执行长,曾旅居中国、澳洲、英国、美国,更是畅销书作家,写过《思考的艺术:52个非受迫性思考错误》和《生活的艺术:52个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两本被翻译成四十多国语言的著作。如此背景,为何写下《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Stop Reading the News: A Manifesto for a Happier, Calmer and Wiser Life),甚至在TED演讲中大肆宣讲“四个你应该停止看新闻的理由”(Four reasons you should stop watching the news)呢?

  话说当年杜伯里获《卫报》邀请,到编辑部介绍《思考的艺术》英译版,本来一切如常,记者们捧着咖啡等听书介,打算应酬一下便马上回来座位继续与新闻厮杀搏斗,殊不知总编辑洛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却突然叫杜伯里讲解另一篇刊登于其个人网站上的文章─《新闻对你有害》(News is bad for you),整个编辑室的气氛马上出现变化。他放弃心中关于新书的腹稿,在一众《卫报》记者面前阐述自己为何鼓吹人们少看新闻的种种观点,同日,文章的精简版被刊于《卫报》网站上,成为当年点阅率最高的文章之一。

  杜伯里将文章化简为繁,编写成书,详细阐述自己为何有此倡议,因此不同章节的标题,都是提纲挈领式的主题句,例如“新闻加剧了后见之明”、“新闻放大了现成偏误”、“新闻会改变我们的大脑”,再以此延续,扩充成章。

  杜伯里措辞凌厉,认为在数码化后,新闻由无害的休闲娱乐媒介,摇身一变,成为有害于人类心智健康的“毁灭性武器”,回避这种危险成为必要之举。那么,为何新闻无缘无故会成为“毁灭性武器”呢?杜伯里认为其中主因,乃是新闻的篇幅往往很短、节奏明快,而且极端简化事件来龙去脉,最适合人漫不经心地阅读,这会阻碍大众对世事的理解。杜伯里反新闻是因为在“TL;DR”(Too Long; Didnt Read,意思是不看太长文章)的文化下,新闻多数极为简短,却要讲述整个故事,做法只有一个:简化程序,让读者易于消化。

  无论是社区的单纯意外,抑或是全球经济衰退,新闻从业员通常会以一两个理由来解释说明,杜伯里批评此举只会让读者的头脑愈来愈简单,甚至会有“要理解未来乃轻而易举”的错觉,他甚至从大脑科学的角度,指出习惯消费简短的新闻,会让大脑物理结构逐渐改变─专门浏览简短信息的区域愈来愈发达,但代价是专司长篇阅读及刺激思维的神经网络将逐渐萎缩,无益于人类作深度思考。

  同时,他认为新闻消费成本高,当然不是指报纸本身昂贵,或者付费墙(Paywall)模式让人消费不起,而是宝贵的时间和专注力。消费新闻,无论是用耳朵或眼睛,或者是透过电视、收音机、手提计算机及电话接收,通通都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此外,将专注力由新闻拉回来,再重新聚焦在原来希望完成的任务上manbet,有所谓的转换模式成本manbet,加上新闻内容或者画面有机会在脑海中萦绕不散,打断思路。

  明尼苏达大学商学教授李洛依(Sophie Leroy)在其论文《为什么我的工作这么难做?》中,曾提出“注意力残留”的概念;她发现在工作切换间,人们的注意力仍然会残留在之前的任务中,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可以专注于眼前工作。换言之,如果在工作之间不停切换,将降低工作效率。

  杜伯里认为情况在智能手机出现后更为严重,随时弹出的短讯、新闻通知、不同的干扰,将让专注力不足的问题日趋恶化manbet。杜伯里甚至半认真半嘲笑地说,想象一位充满智慧的人,如苏格拉底、孔子、佛陀、耶稣,如果今天依然活着,追随者见到他或她时不时滑动手机看新的简短新闻,心中形象将马上全毁。

  关于专注力的近似观点,“网络中立性”(Net Neutrality)概念的原创者、哥伦比亚法学教授吴修铭也曾提出,他在著作《注意力商人》(The Attention Merchants: The Epic Scramble to Get Inside Our Heads)中指出,信息爆炸年代,注意力愈趋稀缺,变相是匮乏的资源,亦成为传媒人、广告商、营销人员、节目制作者竞相争夺的“新货币”,从而影响大众的意识、决定消费行为,甚至形塑生活方式。

  杜伯里在过去的作品中,擅长点出人类思考盲点,例如著名的权威偏误、后见之明偏误、赌徒谬误等,今次他认为简短的新闻会造成读者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堪称为思考谬误之父。何谓确认偏误?

  他在《思考的艺术》中有详细解释,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类喜欢寻找支援自己理论的证据,反对的证据则会被忽略。这种偏差经常出现在人类大脑思维中。在新闻发达的年代,当消费愈多新闻,愈容易及频繁地发现那些能够肯定自己观点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印证自己的想法,然而,读者的见解可能根本是错误的。

  在对算法相当熟悉的网络时代中,确认偏误进一步发酵,由社交媒体显示给读者的,正正是读者偏好的信息,否则就吸引不到用家赞好、留言及分享,久而久之,大家不会看到不同的见解,开始发觉身边的朋友(比如网上的朋友)与自己立场相同、见解相似,信息来源同质性极高,自我感觉开始良好。这种现象称为“同温层”。

  对新闻报道manbet,甚至整个行业的批评论调,其实并非新鲜事,以著书立说的方式、写下洋洋数十万字来批评或者“提醒”的,当然不只有身在瑞士的杜伯里。有“英伦才子”之称的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对新闻业界也有相类似的观察。(未完待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扫一扫关注 集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