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官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通稿

manbet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简介(11)

  manbet吴一戎,1963年7月14日出生于北京,籍贯安徽合肥,信号与信息处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manbet、博士生导师、所长,微波成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空天信息大学(筹)内涵建设工作专班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吴一戎于1981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1988年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年加入中国;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200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主任;2010年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名誉院长;2012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

  吴一戎长期从事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以及遥感卫星地面处理和应用系统的研究,系统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关键技术 。他发明了稀疏微波成像算法等一系列微波成像新体制、新方法;主持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系统的研制,突破了遥感卫星地面系统中数据管理、传输、处理等方面的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大力推进国家航空遥感系统的建设,系统推进了超越国际现有水平的航空对地观测系统的研制。

  夏建白,1939年7月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半导体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夏建白1956年9月—1962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5年9月获得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1978年—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建白主要从事低维半导体微结构电子态的量子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他提出量子球空穴态的张量模型,获得重轻空穴混合的本征态manbet,并给出正确的光跃迁选择定则。提出介观系统的一维量子波导理论,对任意复杂的一维介观系统给出了直观、简单的物理图象和解析结果。提出(11N)取向衬底上生长超晶格的有效质量理论,解决了一大类非(001)取向衬底生长超晶格的空穴子带的理论问题。提出计算超晶格电子态的有限平面波展开方法,用赝势理论研究了长周期超晶格,解决了用平面波方法计算大元胞晶体电子态的困难。提出半导体双势垒结构的空穴隧穿理论,发展了多通道的传输矩阵方法。

  相里斌,男,汉族,1967年3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原籍山西万荣,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部长级)。

  1990年7月,相里斌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仪器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6月,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7月,在西北大学现代物理所完成博士后工作,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8年2月—2005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所长助理、常务副所长、所长、所长兼党委书记。2005年3月—2006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工作,先后担任副局长、局长。2006年9月—200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工作,担任院长、党组成员。2008年7月—2013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工作,担任院长。2009年9月—2016年5月,在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工作,担任主任。2012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光学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中心研制的中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总指挥 。2016年4月-2020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10月-2023年7月,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2023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部长级)。

  相里斌提出高灵敏度静态干涉光谱成像技术和干涉图并行采样与重建方法manbet,建立了通用物理模型和光谱传递函数判据,为方案设计优化和数据质量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成为高分辨率、高稳定性高光谱遥感的新手段,已应用于中国多个航天遥感型号任务。

  徐宗本,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商洛,数学家、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徐宗本于1976年从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1987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在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0年至199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非线性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室主任;199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2003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1998年兼任西安交通大学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03年至201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2010年应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特邀报告;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宗本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他提出了稀疏信息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为稀疏微波成像提供了重要基础。发现并证明机器学习的“徐-罗奇”定理,解决了神经网络与模拟演化计算中的一些困难问题,为非欧氏框架下机器学习与非线性分析提供了普遍的数量推演准则;提出了基于视觉认知的数据建模新原理与新方法,形成了聚类分析、判别分析、隐变量分析等系列数据挖掘核心算法,并广泛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

  许宁生,1957年7月出生于广东普宁,籍贯广东澄海,真空微纳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山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manbet。

  许宁生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1986年获得英国阿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后受聘于该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任中山大学教授。1998年任中山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院长。2001年任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主任。2004年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12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14年10月至2021年11月任复旦大学校长。

  许宁生长期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工作,主要开展了新型场发射冷阴极和真空微纳电子源阵列器件的基础研究,以及它们在功能器件上应用的探索性研究。研究了大面积金刚石及相关薄膜场发射特性和机制,发展了物理解释模型,并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在真空微电子源阵列的应用。研究了纳米冷阴极场发射的应用基础问题,发展了纳米冷阴极材料可控生长及电子源阵列制作的技术,并研制出新型纳米冷阴极原理型器件。研究发展了“金属-绝缘体-金属”微结构电子发射模型和印刷型冷阴极电子源制备技术。

  薛永祺,1937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苏张家港,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总工程师 。

  1959年薛永祺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电子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得上海科普杰出人物奖。

  薛永祺主要从事多光谱和成像光谱技术研究,为中国建立机载实用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先进的遥感手段,并推动了中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先后研制成功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超光谱成像仪。在航空遥感器应用于水文、地质、考古、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开拓三维成像遥感新技术,提出将扫描光谱成像和激光扫描测距一体化,实现无地面控制点快速生成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学编码图像,特别适用于滩涂、沙漠、草原、岛屿等交通困难地域。

  杨德仁,1964年4月出生,江苏扬州人。半导体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所长,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院长。

  1985年杨德仁毕业于浙江大学金属材料专业,1991年获半导体材料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起担任浙江大学教授,2000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曾在日本、德国和瑞典访问工作,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德仁长期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研究,提出了掺氮控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直拉硅单晶微缺陷的思路,系统解决了氮关缺陷的基础科学问题;提出了微量掺锗控制晶格畸变的思路,发明了微量掺锗硅晶体生长系列技术,系统解决了相关硅晶体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了纳米硅等的制备、结构和性能,成功制备出纳米硅管等新型纳米半导体材料,为其器件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

  杨芙清,1932年11月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计算机软件专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manbet,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名誉院长 。

  杨芙清于1955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 ;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1959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工作;1983年至1999年担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6年3月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杨芙清长期从事系统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系统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她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开创了软件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主持了历经四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为国家软件产业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创建了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

×

扫一扫关注 集团官方微信